中國葡萄酒產量連跌四年
作者:admin 瀏覽量: 發布時間:2017-03-07 返回上級
中國葡萄酒產量連跌四年
國產葡萄酒的陣痛期依然在延續。
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,2016年中國進口葡萄酒總量達6.4億升,總額高達23.6億美元,同比分別增長15%和16%。其中瓶裝葡萄酒占總進口總量的九成以上。相比之下,國產葡萄酒產量已經連續四年下跌,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,2016年全國葡萄酒產量為11.4億升,較上一年減少1%。
由于種植成本高、模式落后、效率低等先天不足,國產葡萄酒產業在和進口葡萄酒的競爭中落了下風,而在這一輪市場調整中,國產葡萄酒還在尋找突圍的方向。
進口葡萄酒的沖擊從零售市場傳導到行業上游。
在中國葡萄酒六大產區的河北沙城產區,由于酒企銷售疲軟,釀酒葡萄收購價格的下滑,當地部分農戶砍掉了葡萄藤轉而外出打工。
“現在種釀酒葡萄的利潤太少,幾畝地的收入不夠一家人開支。”懷來縣海科葡萄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梁曉晴表示。
梁曉晴告訴記者,合作社的情況相對還好,但普通農戶釀酒葡萄的收購價格不斷下滑,以赤霞珠為例,2016年收購價格較高的酒企為1.8元/斤,畝產2000斤,去掉農資和人工,一畝地的凈收入不超過3000元,5畝地不過15000元,還不如外出打工。據介紹,在這一輪調整中,懷來縣釀酒葡萄種植面積減少了約兩成。
據梁曉晴介紹,在2016年秋天后期,當地釀酒葡萄價格有所抬尾,不少酒企就開始停收葡萄,并從2016年12月開始轉用進口國外的原酒進行生產。
記者了解到,進口原酒多數作為國產葡萄酒的生產原料。酒廠在進口之后仍需要和國內原酒勾兌調整,但仍不失為有效降低成本的方法。目前澳洲原酒價格在5000元/噸左右,智利價格更低,而國內葡萄制造原酒的成本則在7500~8000元/噸。
在行業內看來,中國葡萄酒行業正在經歷一次大浪淘沙的內部淘汰,從產區種植、釀制到銷售都要向精細化轉型,產能從萬噸為單位轉向更小的單位,可能會有一部分企業被淘汰,但是最終留下來的將成為國產葡萄酒的新希望。
中國酒業流通協會副秘書長、中國酒業論壇創始人趙禹認為,進口葡萄酒給中國葡萄酒產業帶來了先進的理念,在消費知識普及方面有借鑒作用。進口葡萄酒因為紛繁復雜,在品牌塑造方面難度較大,而國產葡萄酒更有利于品牌塑造。
不過,國產葡萄酒行業確實存在先天不足。
記者了解到,國產葡萄酒本身存在成本問題,國外葡萄酒屬于農產品,政府給予高補貼,而國內屬于工業品,要受到農業、林業、工業等多個行業的約束,還有消費稅等。而且本身國外機械化應用也更好,成本更低。國內著名葡萄酒專家郭松泉表示,此前有政府部門在做調研,試圖減少產業的部分稅費,但還沒有結果。
另一方面國內葡萄種植的成本偏高。梁曉晴做過測算,規模化機械化之后、拋開稅費,種植成本可較小門小戶方式降低一半,但比國外的成本高50%。由于中國產區冬天較冷,葡萄藤埋土過冬,郭松泉介紹,埋土過冬的成本在葡萄種植成本中約占三分之一。
“國產葡萄酒還是要找到突圍的方式。”郭松泉指出,對于國產葡萄酒的概念不應與進口葡萄酒混為一談,應該有自己的特色體現差異,打造中國葡萄酒文化和新概念。世界主要的葡萄酒生產國大多是地中海氣候,中國是大陸性氣候,地域廣袤,原輔料和風土上有自己獨特性。(來源于網絡)
上一篇:2月新增網貸平臺僅1家 創下近一年來新低
下一篇:紅酒銷售渠道該如何拓展?


截屏,微信識別二維碼